English

遗传在性格中扮演的角色

2005-11-01 15:59:00 来源:书摘 [美]彼得•B•纽鲍尔 亚历山大 我有话说

本书作者通过观察同卵双胞胎的成长过程,阐明了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发展的限制与影响。作者强调,个人在成熟与发展的历程中,如果能获得适时与适量的刺激,使个人顺应环境,天赋就会得以发展。

性格在生命过程中的发展受到个人生长的社会与文化的束缚。个性虽然复杂无比,倒不是深不可测,也不会随着时尚起舞。个性是有形状的。它的形状有根源可循,可以回溯至呱呱坠地,甚至更早的时候。

在过去,人类的许多特性总被视为是童年抚养与环境影响的结果。现在,通过新的基因研究、临床观察、同卵双胞胎和被领养儿童的研究,我们愈来愈了解,这些特性根植于基因矩阵之中。问题是,特性如何因应个人生活经验而形成?在什么时候形成?

最新的遗传学研究是明尼苏达大学学者布沙尔领导的一项双胞胎研究。布沙尔与同事们实际观察数百对同卵及异卵双胞胎,进行生理与心理测验。结果发现,许多人格特质与遗传有显著的关系,如领导能力、压力承受度、墨守传统的程度与想像力。

其他研究也发现,害羞的遗传可能性非常高。某些心理疾病上的强迫性行为和药物上瘾也跟遗传有关。

半岁前形成个性

希波克拉底的性格分类方法只有4种类型,而且没有"中间值",因此所能描述的性格类型不过4种。不过,在希波克拉底的4种气质说法和每个人对他人性格的判断之间,仍然可以找到理解与描述基本倾向的共同语言。

1989年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在6个月前,许多特性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这些特性为"活动力、鼓动力与强烈度"以及"手段、适应力、韵律感与破坏力"。第一组被视为"驱力",刺激婴儿产生活动;第二组为"规范性",居中调节驱力。

研究小组发现,某一组特性上占优势的婴儿,另一组的特性就比较少。最有趣的是,从6星期到6个月大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特性一直相当稳定。

初生儿的行为模式稳定不变,这发现令人肃然起敬。它说明了这规律受外界制约的程度,不如与生俱来的力量大。它强化了固有的内在倾向,随着时间的演进,尽管有所波动,仍会自行演变为一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称之为"个性"-围绕一个主题的各种特质,出生时即影响先天倾向,也将影响成年后的样子。只是,最后分化出来的特征(如"好客"或"精明")可能有所不同。

我们的研究小组针对分居两地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所做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特色,即婴儿早期的社会行为。

  情绪传给孩子

有些孩子对环境的兴趣有限,不太能刺激母亲做出特定反应,迫使别人听见自己的意愿与需要;有些孩子却能完美地表达需要,很快得到满足。第一种孩子倚赖父母的"解读",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种孩子生来就比较能要求满足与刺激。一般人通常以为,这些特质是环境使然,或是父母诱导或妨碍婴儿的活动所致。但是婴儿生来即有参与能力。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往往都有这项能力。

参与环境的能力似乎是先天的倾向。我们可能生来就有参与的潜力。潜力的激发仰赖环境的刺激。同时,潜力也会影响婴儿将来的成长。有些成年人用行动来面对世界;有些人尽量以不需实际行动的方式,规划心中的想法与计划。这些特色在成人期可能转型,甚至表现恰好相反的行为。但是基本形态仍可产生影响力,在选择职业、社交互动与生活模式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另一个显著的特质来自于有关情绪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情感。我们发现,孩子的情感状态和父母有关。父母认为有问题,但仍获得接纳的孩子,或是父母温柔以待,受到悉心照料的孩子,和爱挑剔、消极或心绪混乱的母亲抚养的孩子相较,心境上较为积极进取。尽管有些遗传倾向没有改变(例如某些疾病),母亲仍会把情绪的倾向传到子女身上。举例来看:

一对同卵双胞胎有酗酒的倾向。其中一位拥有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得自他的父母。因此,他好像比较没有理由像另一个双胞兄弟一样继续喝酒。他真的戒酒了。

另一对双胞胎都有胃肠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的父母给与他许多支持,因此他比双胞兄弟少受肠胃不适之苦。这项事实衍生出一个不寻常的状况:两个孩子的问题虽然一模一样,但快乐的孩子总比悲观的兄弟健康。

孩子从大人身上感受到的心情,往往隐藏了孩子可能产生的障碍。只要孩子看起来快乐,问题或疾病或许会显得不重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孩子的心情受到父母的制约,孩子的情绪也会改变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方式。感情和大脑的特定区域有关,也有强而有力的遗传根源。最近研究人员在人类染色体上,就已找到躁郁症基因的确切位置。躁郁症不一定是因为差劲的父母所致,它是神经与遗传上的问题。表达或接收感情讯号方面的疾病(如自闭症)也是来自遗传。情感虽受环境左右,遗传与胚胎时期的影响,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同情心的根源

情感是个有趣又困难的主题,因为它的产生多半来自外界的刺激。激怒他人的时候,若要分辨对方的怒气是情境使然,或是一开始就一肚子气,是一项需要慎重考量的工作。

同情心(empathy)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能够体会他人的经验,是因为知道那些经验带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项最具人性的特质,过去一直被视为是出生后,受到环境制约而产生。这个想法很能抚慰人心:原来我们可以学习同情他人,学着将心比心。但是,这个观念是真实的吗?雕琢天性的关键真的是学习吗?

近来,研究人员一直想办法解释,同情心与支配大脑活动的基因如何联结。从婴儿期开始,我们便有一套传达讯息的神经系统,用以接收和理解社会讯号-微笑、皱眉、哭泣与笑声。下一步就是识别情感。除了有相关神经疾病的人之外,每个人均会迈开这一步,并且趋于成熟。

就遗传而言,同情心是个充满挑战性的观念。学者布拉泽斯(Leslie Brothers)表示,同情心、"动物之间的社会情感沟通"与"神经元之间的社会讯号处理"是一样的,都和一种单一的过程有关。许多看似属于成人的特质,虽然与环境大大有关,不过仍然与基本特质紧紧相连。

现在,性格的根源已找到了。将羞涩视为"不易被鼓动",将同情心看成"社会情感沟通",突然间概念化不再困难。它是每个人出生后有效的构造,也是成熟期个性的一部分。这些线索将一辈子交织下去。

体重决定个性?

同卵双胞胎研究发现的最后一项基本特征是:有些婴儿对人比较感兴趣。他们密切注意人的脸孔与声音,对没有生命的东西缺乏兴趣,如玩具或填充玩偶。有些婴儿特别偏爱无生命的事物。让他们选择晃动的钥匙或人的面孔,他们可能比较喜欢钥匙。

奇怪的是,这种倾向往往与出生时的体重有关。

体重较轻的双胞胎比较注意身边的人,较重的双胞胎会与较广泛的刺激产生互动,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对比较虚弱的婴儿而言,专注于人对其有利,因为身边的人可以提供食物与滋养。

科恩认为:"双胞胎中天赋较差的一个比较善于社交,可能是由于与母亲建立了亲密关系。"相反地,能力较强的另一个双胞胎,拥有更多自由探索世界的机会。他尽管探索无生命的东西,不必担心危及自身的幸福。双胞胎出生后,这种兴趣上的差异至少会持续5年。

出生时的体重,受到胎儿发育期在子宫内的各种因素影响,也仰赖胎儿的位置及血液与养分的供给。脑部的左右侧高度发达,也受到子宫的影响,左脑与右脑何者较优越,决定了惯用左手或右手,以及许多特性。在胚胎影响方面,同卵双胞胎很可能有不相同的特质:可能一个是左撇手,另一个惯用右手;一个体重较重,另一个较轻;一个对人较感兴趣,另一个则对事物较专注......这些特质可能被认为是环境使然,却不是父母的责任。

这个结果使我们思考个性源于先天或后天时,必须更加谨慎。我们必须留意出生前的子宫状况,因为它会影响性情的形成。

人的个性受到基本的遗传特质左右。这些影响在出生时即出现,影响孩子适应世界的方式。但我们必须小心,切勿妄下结论,认定"所有成人的特质都有直接的遗传根源"。因为母亲子宫内的状况,也可能有助于形成看似遗传的特征。

其他值得小心的理由中,最有力、最重要的是:人类会无可避免地慢慢适应环境。来自社会、文化与父母的压力,很可能造成任何生物学家都无法预期的效果。这并非表示,生物学不接受或否认自然形成的压力,而是我们应当对环境的力量有足够的敏感度,才能了解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先天模式。

  生命的涟漪

假设个性为宽广海湾的表面,我们看到海水涨起大浪、掀起涟漪,有些地方波涛汹涌,有些地方风平浪静。站在悬崖的有利位置俯瞰海湾,很容易看到涨潮与漩涡。这正是我们的目标:"人的性格,可以根据一些指明的特质来分类。"观察海水的涨潮与涡流,就像观察好奇心与害羞一样。

有些人一天之内可以大喜大悲。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这种情形会更为剧烈或较为减轻。如果某种特性并不稳定,又受到遗传的影响,或许它会间歇性地出现。也或许打一开始,就没有强烈的遗传根源,得仰赖外界的刺激,才能表现这种特质。

当微风吹起,海水表面拂出霜雪般的光芒,可能很难看出底下的水流。狂风来袭,海水表面也可能改变流向。变幻无常的天气好比孩子的发展环境,变化一直存在。海水表面随时与风、霜、雪、雨和阳光接触。外界的天气因素是否决定了水流?当然!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心理分析、传记、文学与视觉艺术长久以来的目标,就是把父母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与文化对个性的影响拼凑成形。

缺乏照顾对孩子的发展有绝对的影响,丧父或丧母也是一样。战争中成长的儿童,身心遭到莫大的创伤。我们知道人们如何受到左右,如何反抗,也知道社会在影响行为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更知道,波涛太过汹涌时,应该如何安抚、慰藉与干预。

小圆石的威力

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说过:"为什么向海中倒油,可让海水清澈、平静下来?是不是风碰上滑溜溜的油,使不上力气,无法兴风作浪?"有些天气威猛无比,有些不着痕迹。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效果,因为天气因素永远存在。

风不仅仅在平静的海面吹拂。海水不断移动,依照海洋底部的轮廓成形。海洋的底部正代表先天遗传的模式与基因,使人类产生不同的倾向。我们站在高耸的悬崖上,看不到海底,却知道它的存在。即使风平浪静,海水依然翻滚旋转。仅满足于研究环境威猛无比的效果,等于忽略了隐藏在底部的自然力量-基因。

一个基因好比海底的一颗小圆石。它不会对表面的海水造成任何值得注意的影响,也不会自行形成漩涡。因此我们不能笃定地说:"在那漩涡下面,一定有颗小小的圆石。"或是认为某些特性(害羞)一定是某个基因所致。基因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很少是一对一的。构成个性的各种特质多半不是单一基因造成。没有一个基因单独导致好奇、悲伤或坚毅不屈的个性。

不过,有些特别的基因会导致许多遗传疾病,如酗酒。这种基因群好比一堆石头,对多种特质构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基因可能形成某些基本特征。我们出生时,某些独特模式(如参与感和好奇心)使我们的身体适应环境。这个模式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让个性获得表现空间。基因密码也包含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慢慢明了,基因矩阵的运作如何反应生活的各种状况,也逐渐看见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的互动情形。

1941年,有个关于日本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报道:

两兄弟一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家庭里长大。互不认识的兄弟俩直到二十出头,还一再同受肺结核(或许对这个年纪的男人来说并不特殊。)与口吃(这倒挺不寻常!)之苦。更不寻常的是,他们在生命的同一阶段走上相互背离的路:一个成了小偷,被逮捕后锒铛入狱;另一个则成为基督教的牧师。

为何会有差异如此大的选择?尤其是处在尊重一致性的日本社会与文化中,这又该怎么说呢?两兄弟都经历过战乱,也都由人领养,然而,其他有类似经验的人,却不见得表现得如此非比寻常。但是,这对兄弟也具有一种内在性格,研究人员称之为"意志薄弱"。他们似乎很自然地受到两种不同却强大的环境力量左右-罪恶与基督教。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在与外在两种压力。

经验与机会各有不同,正如遗传而来的脾气各不相同一样。为了更加了解不断演变的性格,我们必须从个人适应世界的状况来思考,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生命。被基因刺激而引发的改变,也会受到环境变化的调整。基因传递新的讯号,制造新的蛋白质、酵素与荷尔蒙,修正过去的结构与功能,激发各种可能的行动。环境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也不时影响着这个过程。

在这充满动力、不断旋转的房子里,已没有空间容纳我们自己或子女们静止、没有弹性的形象,这也是我们迈出下一步的原因:不仅必须看到个人的性格在刹那间完成,也得看它如何在生命历程中自我创造,并且彰显出来。这正是发展与成熟让人着迷的过程。

(摘自《自然的指印》中信出版社出版,定价:15元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